“三診療法”開出和諧良方
宜豐縣公安局構建“3+N”多元化警調對接機制高效解紛
來源: 新法治報·贛法云 | 日期: 2025年09月15日 | 制作: 聶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7870


開展回訪工作(圖/受訪單位提供)
“矛盾糾紛唯有‘早發(fā)現、早診斷、早化解’,才能避免演變成‘社會疾病’。我們就是要當好群眾身邊的‘全科醫(yī)生’,將問題在源頭化解、就地解決。”近期,宜豐縣公安局打破傳統(tǒng)處警模式,創(chuàng)新推出“三診療法”——糾紛警情快速“接診”、風險隱患主動“問診”、疑難矛盾多方“會診”,為基層治理和社會穩(wěn)定筑牢防線。
快速“接診”矛盾糾紛
“他們把田埂挖了,水全灌進我家田里了!”7月23日,宜豐縣農戶張某與黎某因農田灌溉問題產生爭執(zhí)。接警后,宜豐縣公安局立即啟動快速“接診”機制。民警先將情緒激動的雙方隔開,再聯(lián)合村干部調閱土地臺賬、實地測算受損禾苗面積。最終,在民警的主持下,當事雙方心平氣和地協(xié)商賠償方案,將一場可能升級的矛盾成功“降溫”。
這起糾紛的高效化解,正是該局打造“矛盾糾紛接診式處置”機制的一個縮影。為實現“治標更治本”,該局推行“源頭分流+專業(yè)處置”模式,根據矛盾類型定制處警方案。對重復報警、易反彈的“頑固警情”,實行“現場急救+后續(xù)復診”雙軌跟進——民警完成初步調解后,社區(qū)民警再上門回訪、跟蹤閉環(huán),確保“事有人管、案有回音、結有成效”。
截至目前,該局累計排查矛盾糾紛1720起,現場化解率同比提升20%,全縣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6%。
主動“問診”排除風險
如果說快速“接診”是對已發(fā)矛盾的及時處置。那么,主動“問診”則是防患于未然的“體檢”。7月21日,民警在入戶走訪時察覺到居民朱某家中氣氛異常。經耐心溝通,民警了解到朱某因夫妻關系長期緊張,產生了輕生念頭。
面對該情況,民警多次登門走訪,主動邀請夫妻倆前往社區(qū)調解室。通過一次次傾聽疏導,逐步化解雙方心結,最終二人和好如初。
“許多突發(fā)事件的背后,都是長期被忽視的情緒與矛盾。我們主動上門‘問診’,就是希望在危機爆發(fā)前及時介入,做群眾的傾聽者和情緒疏導員。”該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從“等警上門”到“主動敲門”,該局推動矛盾糾紛排查模式轉型升級。依托接處警、入戶走訪、場所檢查等渠道,聚焦婚姻家庭、經濟債務等重點領域,深挖潛在風險隱患。對排查出的重大風險,實行“評估-研判-預警”閉環(huán)管理,及時“吹哨”預警,并聯(lián)動相關部門協(xié)同處置、前置干預。自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開展以來,該局已累計排查風險隱患30余起,成功化解16起存在激化隱患的矛盾。
多方“會診”疑難雜癥
對于多次調解未果的復雜矛盾糾紛,僅靠單一力量難以破局。6月27日,該局接到報警,居民劉某與張某兩家的孩子在嬉戲中發(fā)生碰撞,導致一方意外受傷。雙方家長在責任歸屬與賠償金額上產生分歧,矛盾迅速激化。
民警迅速響應,啟動多元“會診”調解機制,聯(lián)動司法、街道等部門組建臨時聯(lián)合調解小組。民警負責厘清事件經過,司法人員從法律層面界定責任邊界,街道干部則通過柔性溝通化解對立情緒。經調解,最終形成合法、合情、合理的賠償方案,雙方當場握手言和。
這是該局構建“3+N”多元化警調對接機制的具體實踐。“3”指公安、司法、綜治三大常設力量,“N”涵蓋人民調解組織、律師等多元社會調解資源。“機制核心在于‘融合治理’,通過打破部門壁壘、整合社會力量,形成矛盾化解的強大合力。”該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此外,該局積極聯(lián)動社區(qū)(村)干部等力量,發(fā)揮其“人熟、地熟、情況熟”優(yōu)勢,以鄉(xiāng)音釋法理、以鄉(xiāng)情化糾紛。今年夏季以來已成功調解矛盾180余起。“三診療法”構建起基層矛盾化解的閉環(huán)機制,既提升了警務效能,又夯實了平安基礎。
(鐘珍 首席記者龔辰欣)
編輯:聶琪
校對:王小明
復審:全來龍